殷海光先生1949年從中國大陸遷移來台後,一方面進入台灣大學哲學系講授邏輯經驗論等相關理論;另一方面為《自由中國》撰寫了大量的政論文章,堅持以筆的力量來對抗言論思想禁制。期間並於住處聚集許多知識份子,清談議論,對台灣後世之民主政治發展產生莫大的影響。
殷海光先生逝世之後,其故居與其文件資料散落各地,近幾年紀念殷海光先生基金會努力蒐集與整理殷海光先生的史料與檔案資料。同時,台北市政府亦於2003年5月正式指定殷海光先生的故居為市定古蹟,保存了殷海光先生重要的文化性資產,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網頁對此一歷史古蹟之描述為:「溫州街十八巷十六弄內植物濃綠蒼翠,日據時期本區即為臺大之宿舍群,不少學者在此棲身,洋溢著濃厚學術氣息。殷海光先生秉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精神,勇於對抗威權、批評時政,啟迪學術與社會良知,是中國自由主義重要傳承人物。建物具有與重要人物相關之保存價值,見證五0年代知識份子參與民主運動之歷史痕跡,週邊整體環境脈落,亦展現當年知識份子批判時政所處之環境氛圍。」
古蹟指定程序完成後,因為種種因素使然,始終缺乏具體的保存與再利用計畫,導致故居狀況每下愈況,偏離了當初保存並活化的主旨。另一方面,關於殷海光先生個人的文化性資產,亦缺乏計畫性的蒐集與整理。因此,故居保存規劃之意義,即在秉持發揚殷海光先生學說意涵、同時促進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基本思維,以自由主義與當時社會環境為背景,調查、蒐集殷海光先生之有形與無形之文化資產,同時配合殷海光先生的故居提出保存及再利用之規劃建議,讓自由主義與歷史氛圍有機會呈現當代社會發展的脈絡,並促成歷史空間的使用與分享。 990825 資料引述 : http://www.yin.org.tw/guang/?cat=8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