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州庵過去原是日本平松家族開設的(高級料理亭),緊鄰新店溪畔,景致優美,據傳二戰時,曾被日本政府徵用作為款待(神風特攻隊)執行任務前的最後飲宴之地。 光復後,紀州庵被徵用為公家機關員工宿舍,作家(王文興)曾隨父母居住在此,他的名作《家變 》場景就以紀州庵故居為本。後來這些建築遭火燒毀,目前僅存兩棟平房。但因原有住戶未遷離,因此先在旁邊蓋設紀州庵新館,打造成結合展覽、座談和茶飲的文學空間。 990704 |
一棟破落即將傾廢的日式房子 , 二十餘年來來回回從其旁邊走過 , 竟然不知其有這麼一段滄桑歷史與輝煌 . ( 新落成的文學館 . )
配合新館落成舉辦之林海音文學展 .
昔日風華 .
原址 (1) 日後爭取經費原地重建 , 不然能看嗎 !
原址(2)
交通 : 古亭捷運站2號出口往回走10公尺接同安街 , 直走穿越南昌路 ' 汀洲路 , 一路直行約10分鐘即到 , 上行人陸橋就是古亭河濱公園 (新店溪畔) !
相關報導 :
2008-07-29 中國時報 【朱芳瑤�台北報導】
台北城南靠新店溪畔的「紀州庵」,九十三年經指定為市定古蹟後,北市府喊出「台北文學森林」的構想,迄今仍未實現。台北市文化局表示,目前已積極向中央爭取6千多萬的修復預算,紀州庵不僅要成為藝文沙龍,還將打造成華人文學中心。
民國四、五○年代城南為文人雅士聚集之處,多位現代文學家與出版社,都曾經或現居於紀州庵附近,使紀州庵與光復後現代文學的發展,產生密切的關係。
林蔭微風 典藏文學資料
呼應此歷史背景,文化局將紀州庵定位為小型展館及文學沙龍,提供講座或新書發表會的場地,作家與讀者便在林蔭與微風吹拂下進行交流。
台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也說,文化局另有意嘗試與國家圖書館及台大文學院合作,建立一華人文學的專門資料庫,於紀州庵內提供數位化的查詢系統;目前亦確定與文學雜誌《文訊》合作,讓《文訊》創刊25年的文學資料,能夠典藏於紀州庵內。
爭取經費 完成住戶搬遷
李永萍坦承,文學森林計畫確實延宕已久,原因在於紀州庵後來為省政府的員工宿舍,到現在仍有2戶人家居住在主房舍旁的離屋內,而身為管理單位的內政部中部辦公室,則苦無財源編列搬遷補償費,進而讓古蹟本體的修復作業,遲遲無法動工。
李永萍說,今年若能順利向中央爭取到經費,一部分將安排住戶遷移,其餘則將整頓紀州庵的內外環境,不排除在一旁的空地,新建一小型場館,讓原本面積不大的紀州庵,能有更充裕的使用空間。
房舍殘破 鋼架勉強支撐
紀州庵古蹟本體的修復,無庸置疑是該計畫的重頭戲。這幢創建於日本昭和3年的日式木造建築,歷經時代的演進、天災的摧殘,內外看來殘破不堪,稱廢墟也不為過。 屋內樑柱與木質地板都已毀損,但仍隱約可見當年這處高級藝伎表演餐廳的結構及裝潢的殘跡,如充滿日式風格的扇形窗與花窗,和仍保有當時造景石的日式庭園。 垂垂老矣的日造房屋,一度不敵強烈颱風,其中一側的屋頂猛然塌陷,文化局只得緊急在上方搭設鋼架屋頂應急,庭園一角則堆了不少從屋頂卸下來的黑瓦,避免它再次受創。
重現原貌 預估1年完成
由於房子已殘敗不堪,紀州庵目前被鐵皮籬笆包圍,平日鐵門深鎖,外人難以一窺究竟。至於周圍的小綠地,則在當地河堤里里長鄒士根的照顧下,有不少花朵點綴其中,外頭另有10餘棵受文化局列管的老樹,綠蔭處處,不少長者喜愛在此乘涼。 李永萍表示,儘管紀州庵的狀況十分不好,但她仍有信心能夠重現原貌,且房舍的面積不大,約1年就可以完成修復。
更新日期:2010/04/26 04:11 記者陳思嫻/台北報導
隱身於台北古亭同安街小巷裡的市定古蹟紀州庵,全盛期共有主屋、別館、離屋等建築,主屋曾是作家王文興少年時期的居所,也是小說《家變》的場景,現僅存離屋但尚未修復完成,目前於離屋旁另建的新館,將首先展出影響文壇甚深的作家林海音其手稿與文物。
「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將自4月29日起至8月1日止,在紀州庵新館(台北市同安街107號)展出,逢週一和週二休館。詳情可詢《文訊》雜誌:02-23433143